东南亚的雨季总是来得猝不及防,就像国际政治中的变数,总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。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踏上华盛顿的土地时,他或许自信满满——毕竟,菲律宾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,而美国也一直高调宣称“印太战略”的重要性。
然而,这场看似对菲律宾有利的访问,却以一种令人尴尬的方式收场。特朗普不仅给了马科斯一份“缩水版”的贸易协议,更在公开场合轻描淡写地表示“不介意菲律宾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”。这一表态,让马科斯原本精心设计的“对华强硬”姿态瞬间破功,脸上的尴尬几乎藏不住了。
1.贸易谈判:19%关税背后的“羞辱性”结果
马科斯此行的首要目标是争取更有利的贸易条件。此前,美国曾多次以加征关税施压菲律宾,4月威胁17%,本月初更是提高到20%。马科斯团队原本期待能在谈判中大幅降低关税,甚至希望争取到类似日本与美国达成的15%互惠关税。然而,最终结果却让菲律宾媒体直呼“空手而归”——美国仅将关税从20%降至19%,而菲律宾则需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开放市场。
展开剩余74%马科斯(资料图)
《亚洲时报》对此的评论一针见血:“马科斯此行几乎是空手而归。”《菲律宾星报》也指出,19%的关税比4月威胁的17%还高出2%,比本月初的20%仅低1%,所谓的“让步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更讽刺的是,特朗普在宣布协议时,刻意强调“菲律宾市场将对美国开放”,却对关税问题轻描淡写,仿佛19%的税率是菲律宾“求之不得”的恩赐。
2.对华强硬?特朗普的回应让马科斯当场难堪
贸易谈判的失利已经让马科斯脸上无光,而他在会晤中试图“对华强硬”的表态,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。他公开声称“菲律宾无需在中美间寻找平衡”,并暗指中国“试图单方面改变国际秩序”,试图以此向美国表忠心。然而,特朗普的回应却让他的算盘彻底落空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“我不介意他与中国相处得很好,因为我们与中国相处得很好。”特朗普的这句话,直接否定了马科斯“拉拢美国对抗中国”的策略。更让马科斯难堪的是,特朗普还强调“马科斯可以按自己国家利益行事”,言下之意是——菲律宾的对华政策与美国无关,美国不会为此买单。现场媒体捕捉到的画面显示,马科斯在听到这番话后表情僵硬,似乎想反驳却又无从开口,最终只能强颜欢笑。
3.特朗普的“访华答案”:菲律宾的战略价值被看透
如果说贸易协议和对华表态已经让马科斯够尴尬了,那么特朗普接下来的话更是直接戳破了他的幻想。当被问及访华计划时,特朗普轻描淡写地表示:“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问中国。”
这一表态的背后,是中美贸易谈判的缓和。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将于7月2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,而8月12日是中美暂停加征关税的最后期限。特朗普政府显然希望在此之前与中国达成某种共识,以避免贸易战进一步升级。相比之下,菲律宾在特朗普的战略棋盘上,似乎已经不再是优先选项。
《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》对此的评论颇为犀利:“马科斯试图用‘对华强硬’换取美国支持,但特朗普的回应表明,菲律宾在美国眼中的价值,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高。”
南海(资料图)
4.中国的“全局掌控”:从南海到中美关系的主动权
马科斯的尴尬,本质上是中国在地区事务中“全局掌控力”的体现。
在南海问题上,中方采取了“外交+行动”双轨策略。一方面,中国与东盟国家加速推进“南海行为准则”磋商,在外交层面掌握规则制定权;另一方面,针对菲方挑衅,中方海警、海军及时警告驱离,并全程录像留证,彻底堵住菲方“舆论炒作”的空间。
在中美关系上,尽管美国仍试图通过关税施压,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市场的庞大吸引力,让美国无法承受“脱钩”代价。特朗普急于访华,本质上是对中国实力的被动承认。
结语:马科斯的“失算”与地区格局的启示
马科斯访美的尴尬,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——在大国博弈中,小国若盲目“选边站”,最终可能沦为棋子。他试图用“对华强硬”换取美国利益,却只得到一份“缩水版”贸易协议;他期待美国支持其南海政策,却换来特朗普“不介意中菲友好”的表态。
这场会晤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:在国际政治中,真正的“平衡”不是靠“强硬表态”实现的,而是基于对自身利益的清醒认知和对国际格局的精准把握。菲律宾若想真正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,恐怕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外交策略了。
发布于:江苏省盛达优配-配资官网开户-配资公司哪家好-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