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电影院,越来越像是在开盲盒——这似乎成了许多观众的真实写照。宣传片里那炫目的特效和壮观的场面,最终却换来两个小时的空洞感。看完后,除了模糊记得“又炸了一栋楼”,连主角的名字都快忘了。尤其是超级英雄电影,这些曾经的票房保障,如今频频被贴上“审美疲劳”的标签,仿佛一夜之间,观众已经厌倦了那些飞天遁地的神仙打架场面。
然而,我们真的厌倦了超级英雄吗?还是说,我们指责错了对象?
最近,DC新任掌门人——曾打造《银河护卫队》的导演詹姆斯·古恩,直言不讳地揭露了问题的本质。他坦承,“超级英雄疲劳”确实存在,但这绝非英雄本身的问题,真正的症结在于故事本身“无聊透顶”。一句话戳破了行业的假象:我们厌倦的不是英雄,而是那些靠特效和大场面堆砌却毫无灵魂的“工业糖精”作品。
为什么古恩的话引发了如此广泛的共鸣?因为他道出了观众心底的真实感受。回想起我们当初为何爱上钢铁侠、蝙蝠侠、美国队长,原因绝不仅仅是他们的超能力或者财富。我们喜欢托尼·斯塔克,是因为他那外表玩世不恭下隐藏的脆弱与担当;敬佩布鲁斯·韦恩,是因为他在黑暗中孤独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坚持;感动于克拉克·肯特,是因为他在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挣扎与抉择。
展开剩余68%归根结底,我们爱的是他们身上那浓浓的人味儿——那些冲突、成长、缺点与光辉让角色活灵活现,触动人心。
如今,许多大片却本末倒置。角色不再是推动故事的核心,反而成了特效的陪衬。故事被一场接一场的追车、爆炸和打斗场面强行串联,人物情感与动机被淡化,观众看到的不过是一群毫无灵魂的“工具人”,在完成机械化的剧情任务。
当角色失去了灵魂,情感的连接被切断,再华丽的特效也只剩下视觉疲劳和内心的空虚。就像品尝一块用工业色素和香精拼凑出的蛋糕,表面色彩斑斓,却甜得令人反胃,毫无余味。
那这病还有救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古恩给出的“解药”其实很简单:回归“角色驱动”的创作原则。通俗来说,就是让故事服务于人物,而非让人物被场面牵着走。
想想《银河护卫队》为何能在漫威英雄大军中脱颖而出?正是因为它成功刻画了一群让人既爱又恨的“废柴联盟”:偷鸡摸狗的星爵,死板呆萌的毁灭者,暴躁但可爱的浣熊……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堪的过去和诸多缺点,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真实而鲜活的形象。观众先是爱上了这些“怪咖”,才愿意跟随他们的冒险,为他们的幽默大笑,为他们的生死相依而动容。
这种“角色驱动”的力量,恰恰是当前许多大片陷入“场面驱动”怪圈时所缺失的。大量电影先设计好震撼大场面,然后再勉强把角色塞进去,这就像看别人打通关的电影化游戏,观众只能被动观看预设的动画,缺乏情感共鸣。
这种创作上的“懒惰”导致了内容的高度同质化。当所有影片一味追求“更大、更响、更亮”,故事内核就变得千篇一律:模糊的危机,脸谱化的反派,标准化的解决方案。观众买票看到的不过是换了皮肤的流水线产品,新鲜感消失,厌倦自然随之而来。
有人可能会说,这只是好莱坞的问题,与我们无关?恰恰相反。这种“重工业、轻叙事”的趋势,同样对中国电影构成挑战。
近年来,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飞速提升,涌现出不少视觉震撼的大片,令人自豪。但在掌声中,也暴露出部分作品陷入“工业化崇拜”的误区——错误地将“工业化”简单等同于“大场面、大特效”,而忽视了电影最核心的使命:讲好故事。
我们都经历过这种失望:满怀期待走进影院,看那些备受期待的大片,场面宏大、技术精湛,但角色苍白无力,故事逻辑漏洞百出,观影体验如坐针毡。口碑和票房的反差,是观众用脚投票的最真实反映。
无论是主旋律影片还是商业巨制,面临的共同课题是:如何在宏大叙事下,塑造出鲜活、有血有肉、能引发共情的角色?
如果英雄只是宏大主题的传声筒,剧情推进的棋子,再精美的工业美学也难掩故事的空洞无味。当市场红利褪去,观众挑剔的目光下,唯有那些有灵魂的角色和动人的故事,才能真正赢得人心。
电影,归根结底是一门关于“人”的艺术。技术是骨架,特效是华丽的皮囊,而灵魂,则是那个让我们与之同哭同笑、一起成长的活生生的人物。
未来,无论是好莱坞的超级英雄,还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故事,谁能打造出更多“有魂”的角色,谁才能真正俘获观众的心。
那么,你最近看过哪部让你感受到“有魂”的电影?又被哪部“无魂”的大片伤透了心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。
发布于:福建省盛达优配-配资官网开户-配资公司哪家好-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